12-13学年11级电气系电力、继电专业
《数字电子技术实践》(B)教学进程安排
一 、学时与学分:
学时:16学时, 1学分。
二、目的:
《数字电子技术实践》是电工电子系列实践课程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,它与《数字电子技术》理论课程同时进行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大纲所列内容的学习与实践环节的训练,提高学生电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。
三、内容:
本课程计划学时为16学时,做六次实验。为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,实际编入的实验内容较多,可供学生选做。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方面:
1、基本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;
2、各种验证型和设计型实验;
四、特色与做法:
1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,而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,因此在本书中加大了设计性实验的力度。
2、 每个实验内容的编写分为基本部分和设计提高部分,必做和选做部分,以满足不层
次的学生的需要,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。
3、 每一个实验内容的编写以预习、思考题及注意事项的形式,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提
示,引导学生对内容中的难点、重点、易错的问题进行预习,从而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,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4、本课程以自编讲义《电子技术实践》为基本教材。预习内容为:实验目的、实验原理及实验电路,实验内容及方法、原始参数记录表格、仪器使用、注意事项,实验前认真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并由任课老师课内检查。未完成预习报告者原则上不得进行实验。首次实验应提前通知到每个学生做好预习报告,并带实验器材包前来实验。
5、 每次实验必须按学号顺序填写考勤表,每组一人,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
完成,在原始参数记录表格中填写数据或画出波形曲线,并由教师检查认可签字。教师应认真检查考勤名单,预习报告,检查波形、曲线、数据、表格、完成质量及时间,签名并标注日期,作为平时实践操作分的考核依据。
6、 学生应独立规范地完成实验报告,严禁抄袭,抄袭者与被抄袭者一律记不及格,下
次实验时按时交阅上次的实验报告。
7、 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,如不得迟到,大声喧哗,任意丢弃杂物,任意
更换仪器或损坏仪器设备(视情节赔偿),做完实验未按要求放置仪器,整理探头,未关仪器电源,抽屉内外丢弃杂物等,视情节记违纪一次,违纪三次者不得参加考试。
8、凡在实验安排的时间内,已正确完成必做的实验内容的同学可做选做内容。未按时
完成必做实验内容的同学进入开放实验室(实验楼416室,)继续完成必做实验内容,并由值班指导教师签字认可。学生也可提前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预习或预做实验。
9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,鼓励学生设计新的实验电路、实验方法。教师应认真听取学
生对教学内容、方法等方面的积极建议,及时反馈,认真总结。
五、教学内容安排:
1、TTL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(3学时)
实验目的:
(1)、掌握数字电路实验箱的结构和使用方法;
(2)、掌握TTL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;
实验原理:
集成门电路按其导电类型分有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两大类。
TTL集成门电路的使用:
(1)、只允许接5V10%电源,超出该范围则可能损坏器件或逻辑功能混乱。输出端不允许直接接5V或接地,对于100pF以上的容性负载,应串接几百欧限流电阻,否则将导致器件损坏,除集电极开路门(OC门)和三态门外,普通TTL门电路的输出不允许接在一起使用,否则会引起逻辑混乱或损坏器件。
(2)、TTL器件输入端可直接接电源电压+5V或串入一只1~3k电阻接至电源正端来获得高电平输入,输入端直接接地为低电平输入。与门、与非门等TTL门电路的多余输入端可以悬空,相当于接高电平,但因悬空时对地显现的阻抗很高,易受到外界干扰;这时可将多余输入端直接接电源电压(+5V)或与其他输入端并联使用。或门、或非门等TTL门电路的多余输入端通常接地,不能是悬空。
对于CMOS电路,多余输入端可根据需要使之接地或直接接电源,一律不允许悬空,在使用和储藏过程中要注意采用静电屏蔽防护措施。
实验内容:
(1)、掌握数字电路实验箱与稳压电源连接方法及使用方法,用万用表检测直流稳压电源+5V输出端电压;
(2)、用示波器检测函数发生器TTL脉冲输出波形(f=1KHz),画出波形标注高低电平值;
(3)、P5 TTL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,输出接逻辑指示L.I(灯亮为1,灯灭为0)并用万用表测量输出电压高低电平值;
(a)、二输入四与非门74LS00逻辑功能测试并完成表1-2-2;
(b)、用示波器测量74LS00与非门输入输出波形,(输入端A接逻辑开关L.L,B接TTL脉冲,f=1KHz),双踪显示观察门电路对脉冲的控制作用,并测量TTL脉冲高低电平的值,按时序对应画出输入输出波形。
(c)、二输入四异或门74LS86逻辑功能测试并完成表1-2-3;
(4)、用与非门实现其他逻辑门电路: Y=AB+AC并测试其逻辑功能。
注意事项:
(1)、常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多为双列直插式,其引脚数有14、16、20、24等多种,
引脚识别方法是:正面对集成电路型号,从左下角开始按逆时针方向顺序递增。
(2)、插接元件前应首先在逻辑图上标注管脚号,并检查管脚是否完好,不可弯曲,尽
可能分色连线(如:红色-正电源,黑色-地,输入输出分色连线等).经仔细检查连线无误后方可通电实验,后续实验及报告中都应按此要求进行。
实验元件: 74LS00 74LS86各1片
思考题:1、总结以上各门电路的逻辑关系,画出真值表、逻辑图、写出表达式。
2、简述与非门对脉冲的控制作用;
3、与非门的输出端能否接高电平?为什么?与非门、或非门多余输入端应如何处理?
4、总结74LS86逻辑功能并分析结果。
2、用SSI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(3学时)
实验目的:
(1)、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。
(2)、进一步熟练掌握数电实验箱的使用方法。
预习要求:
(1)、复习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,熟悉各门电路接脚图;
(2)、按实验内容要求预先设计电路 :列出真值表——卡诺图化简——最简逻辑表达式——画出逻辑图(并在图上标注集成块相应接脚标号)。
(3)、预先画出数据表格供实验时填写,以便老师检查。
实验内容:p10
(1)、用与非门和异或门设计全加器并验证其逻辑功能;
(2)、用与非门设计一个多数表决电路,即当三个输入端中有二个以上为1时输出为1,否则输出为0。
(3)、P10 5必做,
(4)、用四选一数据选择器设计全加器并验证其逻辑功能(选做);
实验报告要求:
(1)、列出真值表——卡诺图化简——最简逻辑表达式——画出逻辑图(在图上标注集成块相应接脚标号)。
(2)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。
仪器与器材:
直流稳压电源1台; 数电实验箱1台; 数字万用表1只;
74LS00, 74LS20, 74LS86, 74LS153 各1片
思考题:P11 1、3、
3、MSI组合功能件的应用(一)(2学时)
预习要求:、熟练掌握MSI组合功能件74LS153 的原理及应用,熟练运用功能表设计逻辑电路;
实验内容:
(1)、教材中P10 5(血型符合与否的判断电路)必做,要求用74LS153预先设计电
路,画出逻逻辑图、状态表。
(2)、用74LS153设计全加器。
实验元件: 74LS153、74LS00、74LS20、74LS86各1片.
思考题: P15、1、2、
4、MSI组合功能件的应用(二)(2学时)
预习要求:、熟练掌握MSI组合功能件74LS138 的原理及应用,熟练运用功能表设计逻辑电路;
实验内容:
(1) 用74LS138和与非门设计1位二进制全减器,要求预先设计电路,画出逻辑图、
状态表。
(2)、p17 2
实验元件: 74LS138、74LS00、74LS20、74LS86、74LS283各1片.
思考题: P18 1、
5、集成触发器(3小时)
实验内容:p22 1、4必做, 2选做
注意:(1)、触发器输入端不允许有悬空,作为高电平,应直接接至+5V电源;
(2)、内容3中,要求学生掌握用示波器观察多个波形的方法;
(3)、鼓励学生不要照搬书中的例子,自己设计成功的加分。
(4)、触发器实现正常逻辑功能状态时,S、R应处于高电平,悬空不行。
实验元件: 74LS112、 74LS00各2片, 74LS20、74LS138各1片.
思考题:P24 1、2
6、MSI时序功能件的应用(3小时)
实验内容:p31 1、2、3、
注意:熟练掌握单次脉冲验证观察状态和连续脉冲观察波形的方法,熟练掌握用MSI
时序功能件设计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。
(1)、对60进制的“分时钟”来说,可将个位10进制与十位6进制分别观察;
(2)、对24进制的小时来说,只能观察24进制。
实验元件: CD4518二-十进制计数器 74LS00各一片
CD4518功能表:
CLOCK | ENABLE | RESET | 功能 |
↑ | 1 | 0 | 加计数 |
0 | ↓ | 0 | 加计数 |
↓ | ╳ | 0 | 保持 |
╳ | ↑ | 0 | 保持 |
↑ | 0 | 0 | 保持 |
1 | ↓ | 0 | 保持 |
╳ | ╳ | 1 | 复位 |
CD4518时序图
CD4518接脚图
思考题:1、P31 1、3
2、用CD4518设计一27进制计数器。
六、考核方法:
1、实验态度:不迟到,不无故缺席,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,不违纪;
2、预习情况:对实验原理的预习和理解,实验内容的预先设计等;写出规范的预习报告,(含实验目的、实验原理、实验内容、原始数据记录)
3、课堂实验:实验动手能力,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;老
师课内检查实验数据、波形等。
4、实验报告:按时交阅实验报告,报告规范,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思考题解答情况(含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、思考题、实验仪器及器材、分析讨论及创新)。
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
2012年9月